6月23—26日,吉林大学—罗格斯大学学术交流周暨研究生科研论坛在我校成功举办。美国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国际合作与外事副校长艾瑞克·加芬克尔教授(Prof. Eric Garfunkel)、文理学院科研与研究生教育副院长简·鲍姆教授(Prof. Jean Baum)、化学系系主任约翰·布伦南教授(Prof. John Brennan)和罗格斯大学参加研究生科研论坛的师生共计13人到访我校,出席两校交流周及科研论坛期间的各项学术交流活动。吉林大学副书记、副校长王利锋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张广翠主持交流周开幕式。教务处、研究生院、校内15家教学科研单位的相关负责人和百余名师生代表参加了交流周和科研论坛期间的各项学术交流活动。
王利锋在致辞中首先对罗格斯大学新老朋友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吉林大学的发展现状和“双一流”建设的各项举措。他表示,在吉林大学与罗格斯大学长达39年的交流合作历史中,两校在人才培养、师生交流、合作科研等领域奠定了深厚的合作基础。“吉林大学—罗格斯大学研究生科研论坛”这一机制化项目的开展,更是为两校师生合作与交流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为推动中美人文交流、促进两国文明交流互鉴做出积极贡献。艾瑞克·加芬克尔在致辞中回顾了他与吉大33年来的交流合作,特别是他与唐敖庆先生、冯守华院士等一批吉大顶尖学者的交往历史。他表示,未来希望通过进一步夯实罗格斯大学与吉林大学在相关学科领域的合作,为两校学生开辟更多的交流项目,拓宽青年学生的学术视野,为他们未来的学术人生规划提供更好的方向。
交流周期间,罗格斯大学代表团分别与哲学社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外交学院、数学学院、物理学院、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化学学院、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通信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教务处和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等多家单位进行了工作会谈,就双方开展双学位项目、科研合作、师生互派,举办学术工作坊等项目进行了深入交流。
艾瑞克·加芬克尔还面向吉大师生做了题为“在美中国留学生的差异与挑战”的专题讲座,以罗格斯大学为例,介绍了中国学生赴美留学的现状与现实问题,并与现场的吉大师生进行了深入互动与交流。
研究生科研论坛期间,罗格斯大学的8名博士研究生分别到哲学社会学院、文学院、化学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和药学院进行了分组科研论坛,分别就社会心理学、比较文学、医学药学、环境资源和化学等专业领域的研究与吉大师生展开了热烈讨论。在吉林大学研究生会国际交流部组织的中美青年文化交流论坛上,两校研究生就中美青年共同关注的话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分享。
美国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简称“罗格斯大学”,是美国新泽西州最大的高等学府,该校建立于1766年11月10日,其前身为皇后学院(Queen’s College),是美国最早成立的第八个高等学府,也是美国独立革命前九所私立殖民地学院之一,与之同期的八所院校分别是: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布朗大学、达特茅斯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威廉玛丽学院。
根据2018 US News全球综合大学排名,罗格斯大学位列第97位,其中数学第29位,物理学第71位,化学第80位,生物农业与工程学第36位。罗格斯大学是我校最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两校于1979年建立合作关系,2007年共建孔子学院,2013年揭牌成立吉林大学美国学研究中心,2015年揭牌成立罗格斯大学中国学研究中心。2009年以来,我校近800名学生利用寒暑假先后赴罗格斯大学进行短期交流;自2012年起,唐敖庆班每年派数十名化学专业同学赴罗格斯大学研修。多年来,两校在人才培养、师生交流、共建学术平台等领域奠定了深厚的合作基础。
吉林大学—罗格斯大学学术交流周暨研究生科研论坛视频
https://v.qq.com/x/page/f07046v2t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