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大国际合作新篇章:2019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暨加快高质量发展海外人才交流会在长春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19-09-29

9月21-23日,由教育部和吉林省人民政府主办,吉林省教育厅、吉林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共同承办的2019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暨加快高质量发展海外人才交流会在长春举行。会议期间,吉林大学共邀请来自澳大利亚、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韩国、荷兰、俄罗斯、乌克兰、美国9个国家的100余位外国专家,与吉大师生共同研讨科技创新与务实合作,其中包括9位院士和通讯院士,6位校长、副校长和科学院副院长,开启了吉大国际合作特别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的新篇章。


9月21日晚,吉林省委书记巴音朝鲁,省委副书记、省长景俊海会见了我校邀请的参加此次会议的部分外国专家代表。教育部副部长孙尧,吉林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张安顺,副省长安立佳,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校长张希,吉林省政府秘书长王志厚参加会见。

景俊海出席了9月22日的会议开幕式并讲话。孙尧和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副院长谢尔盖·彼罗什科夫院士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谢尔盖·彼罗什科夫宣读乌克兰国家科学院院长鲍里斯·巴顿院士贺信。开幕式由安立佳主持。吉林大学校领导张希、王利锋、王玉柱、赵宏伟,校内相关职能部门、教学科研单位负责人、师生代表参加了开幕式。

张希在开幕式上与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基辅国立大学、乌克兰国立技术大学(基辅理工学院)和利沃夫国立大学代表共同启动“吉林大学乌克兰科技交流周”,聘任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院士鲍里斯·赫鲁斯塔列夫为吉林大学名誉教授。赵宏伟与乌克兰基辅国立大学代表签署合作项目协议。

主论坛环节,张希与韩国汉阳大学校长金于、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院士鲍里斯·赫鲁斯塔列夫、白俄罗斯国立技术大学副校长尤里·阿列克谢耶夫分别作大会报告。主论坛由赵宏伟主持。

张希在报告中介绍了吉林大学的建设历史和发展战略,从高压物理、化学、材料、考古、地学等领域分享了学校鼓励跨学科研究,助催科研创新,产出重要原创成果,进而推进产学研用深度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实践与思考。他表示,学校的根本任务在于人才培养,要通过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引领人才培养,通过高水平研究带动高层次人才培养,通过海内外学术交流促进人才培养。高等教育必须超越学校课堂和书本的局限,引导同学们在实践中主动融入社会、学以致用,进而培养一批具有家国情怀,有品判性思维,懂交流、善合作,具有创新创造能力,不辜负这个时代的建设者。

金于在报告中分析了物联网、人工智能、VR和3D打印等领域引领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下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分享了汉阳大学通过共享教育资源和针对产业耦合问题(IC-PBL)的研究,将产业界的需求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从而加强大学与产业之间的合作,开展创新研究活动。

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院士鲍里斯·赫鲁斯塔列夫和白俄罗斯国立技术大学副校长尤里·阿列克谢耶夫分享了白俄罗斯国立技术大学建设国家级科技园的实践经验,依托教育科研平台,与中国国家部委、省市、高校合作,挖掘两国科技教育潜力,实现产学研用有效对接。

本次会议设有4个分论坛,围绕材料科学、纳米材料和纳米系统、能源应用功能材料和超硬材料、智慧新能源汽车、精密仪器与激光应用技术、无线电物理学、数学、地质科学和医学等领域和产业链各关键环节,通过学术研讨,对接产业合作,加强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务实合作,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和“东北振兴”,助推区域发展和学校“双一流”建设。


为进一步增进相互了解,深挖合作潜力,拓展合作领域,会议期间学校还依托相关教学科研单位,举行了多场加快高质量发展海外人才交流会,就科研合作创新、学生联合培养、产学研用转化和人才交流互动等达成了多项共识,利用各自学科优势联合申报人才项目,共同壮大科研人才队伍,通过各类引智平台和智库,大力引进吉林大学急需紧缺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实现共享共赢。


本次会议在林田远达创客公园设置了吉林省和乌克兰科技成果展区,吉林大学共有高端装备制造、精准医学、微纳技术与光电信息、智慧新能源汽车、5G互联通讯等40余项科研成果参展,通过实物、模型、3D演示、展板、多媒体展示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展示吉林大学取得的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