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的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主题论坛精彩回顾
发布时间:2020-09-21

 

915日,2020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长春)在线开幕,在“后疫情时代的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主题论坛中,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副院长安纳托利·扎戈罗德尼,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信息技术、机械与光学大学校长弗拉基米尔·瓦西里耶夫和吉林大学副校长郑伟涛,分别针对后疫情时代推动产学研用各领域国际合作,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主题报告。主题论坛由长春理工大学校长杨华民主持。

安纳托利·扎戈罗德尼在主题报告前对刚刚逝世的乌克兰国家科学院院长鲍里斯·巴顿院士表示缅怀,并代表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向中国科技部和吉林大学等中国社会各界对鲍里斯·巴顿院士逝世的共同哀悼与支持表示感谢。他指出,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是人类共同面临的灾难,各国科研工作者应团结起来,积极开展合作研究,探寻实用的解决方案。他分享了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研究所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开发的病毒诊断测试系统和病毒传播数学模型等一系列科技研发举措。他表示,乌克兰国家科学院与吉林大学等教育科研机构始终保持密切的交流合作,在多个领域完成了高水平合作成果。未来,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将继续以各种可能的方式推动与中国的科技合作,共同携手,共克时艰。

弗拉基米尔·瓦西里耶夫首先回顾了与吉林大学和长春理工大学多年来的务实合作成效,分享了圣彼得堡国立信息技术、机械与光学大学为应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特别是面向全球开通的线上编程课程平台等创新教育模式。他表示,“新常态”下高等教育将面临更加开放化和数字化的发展机遇,各国高校应坦诚分享新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不再是单一高校的任务,高校之间应该通力合作,为全球优秀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如何筛选高质高效的教育资源并以所需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将是高校面临的挑战。个性化教育应该如微信和支付宝一样,在口袋里、在手机上,根据用户的心理、认知和习惯进行调试。“新常态”将我们推向开放和数字化的怀抱。我们愿以光速前进,同我们的学生一起拥抱这样的未来!

郑伟涛在主题报告中立足后疫情时代的机遇与挑战,从吉林大学的实践经验出发,在共同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积极推进国际合作科研攻关、不断丰富“一带一路”合作内涵三个方面分享了对后疫情时代国际产学研用合作的思考。他指出,人类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确定性与不稳定性将长期存在,国际产学研用合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高校和科研机构作为前沿基础研究与应用科技攻关的重要基地,在应对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过程中,承载着科研攻关、技术支撑,乃至一线救治的艰巨使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各国科学界、医疗界与企业界须进一步加强合作,挖掘资源优势,共同捍卫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疫情期间,各类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促进各国经济稳定,推动国际抗疫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进一步加速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前沿基础研究和数字技术研发都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教育教学模式也面临着新的变革。各国高校与全球科研工作者只有通力协作,协同攻关,才有可能答好这道时代的考题。面对“新常态”下国际格局的巨大变化,为应对后疫情时代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提出的新挑战、新要求,各国高校和科研机构需要不断拓宽合作渠道,凝练优势特色,不断丰富“一带一路”合作内涵:进一步发挥中外人文交流机制的高端引领作用,将人才培养作为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内容,建设更加开放高效的国际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共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与科技创新;聚焦世界科学前沿,面向人类发展需要,依托高水平国际合作与学科交叉融合,开放式构建双边和多边合作平台,助催学科交叉融合,提升集聚效能,实现合作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