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晏如—东吴大学
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2011年9月赴台湾东吴大学交流
短暂而充实的交换学习结束了,在台湾东吴大学交换的143天,就像与美丽的宝岛一个愉快曼妙的约会,从飞机刚刚落地的邂逅,到探访这座岛屿许多的自然风光,一直到最后与这片土地上拥有美丽心灵的朋友们离别……这座美丽岛已经深深根植在我的心里。交换的心得与体会,怎是能只字片语能完全表达?言语之外,尽是情意。
我是在东吴大学的中文系做交换学生,东吴的中文系古代文学的师资雄厚,文献研究资料详尽,有很多学术严谨的教授任教。作为研究生,我选择了林明德教授开设的“台湾文化研究”一课,另外我还选修了人权学程开设的“性别人权研究”以及社会学系开设的“社会政策研究”两门课程。
课业之内,我跟从老师了解到了很多台湾传统的文化和文化不同的面向。无论是台湾土生土长的传统戏剧歌仔戏,还是大家广为钟爱的布袋戏,或是从艺这些剧种的艺术家,都使我真正的接触到民间的生活趣味。在课上老师带领我们一边看一边解读了很多歌仔戏和布袋戏的经典之作。《天鹅宴》还有《萧何月下追韩信》这两出戏的精彩让我发出由衷的赞叹。作为80年代出生的一代,如果家里没有喜爱戏剧的人,自己接触戏剧的机会就很少,更别说是认真的品戏了。在老师的介绍下,特别是影片结束后老师的点评以及指导讨论,让我在细节处更能把握到表演的精髓。对于从未亲临现场观赏的剧种,我特意到宜兰的台湾戏剧馆去参观。在不同的展厅体验实践与观察,理解老师课堂所讲的知识和装扮。
在性别人权研究课堂,老师与同学的互动教学让我很受启发,每节课的讨论,课后的反思札记以及期末论文报告的方式,组成了课程的学习模式。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培养了我独自思考问题、搜集资料的能力。我期末的报告选择做的是《当代中国农村性别权利关系研究》。通过与老师和大家的分享讨论,让我学会了以人权的视角重新审视我生活的这片土地。很多次讨论中我的思想抽离出课堂,想到我生活的周遭正在发生的一些事情。让我跳出了之前的界限,有了不同的思考。
社会学系开设的“社会政策研究”课程,授课老师是留学澳洲归来的学者,他的教学拥有全球化的视野,使从来没有接触过社会学知识的我对社会政策、社会福利有了全面系统的认知。期末报告多样化的形式,让我感受到台湾研究生课程的丰富与严谨。对于我学习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在课外教学,有幸与老师同学一起参观了台北大龙峒保安宫,细致了解了保安宫的发展历史还有建筑设计之美。曹复永老师的经历,让我体会到他“备位人生”定位的含义。很巧的是我所认识的一个北京京剧院的朋友,他的父亲是与曹老师同年代生人,与我朋友的聊天中得知当年他的父亲曾到当年的复兴剧校任教半年。也许和曹老师都能相识。这样的缘分让我觉得很是奇妙。
课业之外,与同学伙伴的出游,一路上碰到的普通百姓,无论是问路的陌生人,还是住店民宿的老板,都很热情友好。有些听到我大陆的口音,都会问一句是哪里人,要是熟悉或是老家也是北方的,还会拉家常更亲近些。在路上提着重箱子会有慢跑的晨练者主动帮我提起行李送上一段;坐公交不知哪一站下车司机会到站前贴心的提醒我这一站要下车;问路时也经常有好心人带你走到明显的路标,无论他是否顺路。特别是同修一门课的同学,学习态度很认真。对我这个外地人也很关照。班长每次活动前都给我发邮件提醒,同班年龄长我的姐姐很贴心的照顾我,经常和我聊天,活动也都坐在一起,带着我,让我很感动。这一切都使我觉得虽然身在异乡,但丝毫没有陌生感和孤独感,反而觉得暖暖的爱与照顾。
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在最美好的年龄,能有机会到宝岛交换学习。台湾之美,美在自然,更美在人情。与同学的交往,临别时收获到珍贵的友谊之情。最近在交换同学的签名中看到:“有朋自台湾来,不亦乐乎!”两岸同窗手足的联系,像一条条纽带,我就是这其中的一线,也是两岸交流的受益者。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同学,有更多的交流机会,亲自去体验和品位台湾之美。